文森特·梵高,《黄房子(街道)》,1888年,布面油画,©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文森特·梵高基金会)
文_陈泳潼
什么年头了还把梵高挂在嘴边?一点都不前卫。这可能是一些当代观众的反应。这位生于1853年,仅活了37岁的艺术家影响力从未消减,早已成了票房的化身。尤其在全球动荡与艺术市场经历重新洗牌之后,热点消退,真正的价值得以重新显现,梵高所象征的经典与卓越,又开始浮出水面。近日英国国家美术馆建馆200周年之际,隆重地呈现“梵高:诗人与恋人”一重磅展览来庆祝自己走过了两个世纪。
文森特·梵高,《麦田与柏树》,1889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
如今,梵高的作品已是各大美术馆的必备品,每年数不清的展览中,他的作品从未缺席。梵高的名字似乎已成为文化消费的标签,各类沉浸式数字展览争相借梵高之名吸引观众,却逐渐沦为了庸俗与空洞的代名词。梵高虽早已过世,仍未能从眼球经济狂潮的席卷中幸免。那么,英国国家美术馆带来的“梵高:诗人与恋人”究竟是否为一场难得的艺术盛宴?兴许是一次与梵高产生新鲜对话的契机。
诗人与恋人
文森特·梵高,《诗人花园(阿尔勒的公共花园)》,1888年,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展览选择以“诗人与恋人”为双重主题,那我们不得不首先来看看诗人和恋人这两个概念怎样贯穿了梵高的作品。从诗人这一维度,梵高幻想自己描绘的花园中时常有他喜爱的诗人在其中漫步,因而特起名为“诗人花园”。梵高喜爱诗歌,是因为诗是浓缩情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它简短且直击要害。他也时常引用《圣经》中的诗歌和先知的话,这些对梵高来说尤为震撼,带着某种崇高感,使他能更深入地洞悉事物的本质。梵高也擅长谦卑自己,在寻常事物中寻找诗意,善于在一块泥土中发现伟大、透过一棵扭曲的树或一张普通的椅子表达崇高的意义。简而言之,诗歌符合梵高这种满心都是浓烈情感的人,加之对诗人的幻想,赋予了梵高作品以诗性。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